
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由于施暴者的年纪,其犯罪行为常常被从轻发落,然而那些呈现出血腥味的伤害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我们务必要在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以及给予其惩戒这两者之间寻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而不是仅仅单纯地将年龄当作唯一起保护作用的借口。

恶性年龄的降低这已然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现实 ,信息获取变得越发便捷起来 ,一些未成年人的心智成熟程度远远超过他们的生理年龄 ,在他们中间 ,甚至存在着这样一些人 ,这些人十分清楚法律方面存在的漏洞 ,还故意把 “未成年 ”身份用作自身的护身符 ,当十四岁的少年能够以冷静的状态去策划以及实施暴力行为的时候 ,我们却依旧坚守着旧有的年龄界限 ,那样做无疑是对受害者以及其家庭造成的二次伤害 。

法律惩戒的缺失使得部分案件处理结果难以抚平社会创伤,一纸不公开档案,几年管教,对于被毁灭人生而言,代价太过悬殊,这种处理方式非但未能有效震慑犯罪,反而可能传递出“年少即可妄为”错误信号,让一些潜在施暴者心存侥幸。

社会与家庭的共责关键在于预防,每一个“恶魔少年”身后常存在家庭监管失灵以及社会教育缺位的情况,法律是最后的防线并非唯一的抓手,我们要构建更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和社区干预机制用以从源头上识别并矫正那些初现的苗头。

面临那些幼稚然而残酷的面容,我们是不是存在更佳的办法?你有没有对身旁青少年的有些行为产生不安?欢迎呈现你的观察以及思考。